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题
1.农业文明:指在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
2.《农器图谱》:元代王桢所写的一部“农具史”性质的著作的一部分。他把当时南北方田间使用的农具、农业运输、贮藏、加工的工具和各种零部件情况,插图配文,是一部有相当价值的农书。
3.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因我国禁止英商贩卖鸦片而发动的侵略战争。虽得林则徐及广东爱国人民的反抗,但终因清政府腐败而失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4.政绩观:指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歉,当作考查国计民生好坏和自己得政或失政的一个标准。
5.勤农观:指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订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
6.《四时纂要》:唐末或五代初期韩鄂撰。逐月列举应做农事及其具体措施,近于农家历的性质。《四时纂要》是唐代一个重要的农业文献,它对农业的岁时变化、占验国运人事的观念做了总结。
7.市:集中买卖货物的场所,即市场。
8.墟: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墟。
9.集:北方把称固定日期的贸易场所为集,通常是五天一大集。
10.会:从唐代起把在寺庙节日期间举行的规模较大的贸易活动称为庙市,后来发展成庙会。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春学教育自考网 https://www.jschun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