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春学教育自考网! 自考在线咨询网站地图
首页 > 串讲试题

2021年7月江苏自考本科《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26)

来源:春学教育自考网2021-05-01 15:54:33浏览量:595

  第三章

  11.我国民族商业的两个文化特点是什么?

  答:一是汉族与多民族地区的内贸活动频繁,商路通达,推动T各民族间的往来和文化交流。二是中国与东方邻国和西方国家对外贸易的兴起,历史悠久,开辟了中外交流的长期通道。

  12.何谓以丈促商?

  答:《周礼·地官》说:“大市,日昃为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这些条文说明我国很早就开始管理市商贸易,并从礼俗文化制度上,规定了它的经营秩序。其他如市、墟、集、会(庙会)的形成,市商经营之道以及营业习俗的市声、商幌、牌匾、字号,经营时的唱收唱付,广告的使用等,这些贸易模式、经营方法及习俗把朝圣、游玩、娱乐等民族的传统文化事象揉进贸易活动之中。这种以文促销的传统,不仅在历史上具有积极意义,在今天我们所使用的“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即其发展和延续。

  13.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活动的模式有哪些?

  答:主要有四种:①市,即集中贸易的场所,明代以后逐渐形成街市。②墟,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叫墟。③集,北方把约定俗成日期的贸易场所叫集,为三天一小集,五天一大集等。④会,从唐代起,把在寺庙节日期间举行的规模较大的贸易活动叫庙市,后称庙会。庙会不是纯粹官办的,而是官民合办或民间自发的。赶庙会不仅仅是购物,还要朝圣、游玩、娱乐,带有集体性、类型性的民族传统文化事象。

  14.匠技的生产活动哪些与文化史有关?

  答:现在许多传统的工匠技艺已濒临消失,其原因较复杂,但其中两点与文化史有关:①一些手工制品无法转化为大机器生产,一转就变“味”,如“手工水饺”、“泥人张”、“面人”等。②工匠技艺的民族民俗,转化为大机器生产就消失了,如北京的“紫铜壶茶汤”、大排档的面对消费者手工拉面等,一旦改为机器生产:,那种技巧表演、人情交流的民族文化体验就没了。

  15.历史传说如何解释工匠的三个特点?

  答:①具有手工艺性,讲究手的巧慧、经验,手工的审美效果,肯定用双手实现大脑想法的工匠能力。②缺乏大机器生产的合作性,传统的手工业劳动是小规模的,超出一定的控制范围,产品就变形。③唯一性,一些手工业产品被认可后,人们随之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欣赏习惯,换人制作人们就不承认了。

  16.行会有哪些管理方法?

  答:一是祖师崇拜,每逢祖师之祭日或收徒拜师、出师立业,或商量大事等都要向祖师致祭。二是师徒传承有一套行规,不可逾越。三是行业禁忌,如“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技不外传”等。

  17.祖师崇拜的行业规约有无实际意义?

  答:祖师崇拜不仅仅是对先人的崇敬与信仰,在传统社会,建立祖师崇拜的行规,等于建立了技能知识的分类体系,使各行各业都有精神支柱,也都有饭吃,这是他们能世代生存的一个文化原因。

  18.我国生产经济的特征有几条?

  答:一是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二是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心理。三是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

  19.筒述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

  答:按照季节从事种植劳动的农业生产活动,特别关注天时,遵循季节规律从事劳作。天文、历法就是从古老的强调天时的文化阶段演变过来的。我国的阴阳历法,便是在农耕土壤上生长起来并早熟的一种文化产品。农业生产不仅只看天时,还要通过多种经营,充分利用土地,鼓励人勤以争取丰收。这是一套由天时历法、土壤水文、动植物知识、岁时风俗和人文社会活动结合而成的系统经验知识,是中华民族经过世世代代的努力实践才形成的一种自我生存的文化观。

  20.简述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心理。

  答: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不仅包括农业经济也包括手工业和商业成分。中国早期的家庭经济的“耕织”分工,原有工农互补的趋势,其产品也与市场有一定联系。以工补农、以商求富虽非主流,但仍有其文化价值:它促成了城市的出现;发展了市民文化;打破了小农经济的视野,引进了城市信息,并把地方或民族文化带向全国和世界。

注:详细内容及信息以各省教育招生考试院为准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春学教育自考网 https://www.jschunxue.com/

本文地址:https://www.jschunxue.com/cjst/3575.html

春学教育自考网报考中心
江苏自考准考证打印系统
春学教育自考网报考中心
春学教育自考网报考中心

江苏自学考试倒计时

000

12680
章节练习-知识点精讲练习
300
历年真题-摸清出题思路、方向
268
押题模拟-考前两周押题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