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21.国统区学生运动
(1) “一二·一”运动
1945 年发生在昆明的“一二·一”运动,以“反对内战,争取自由”为基本口号。它吹响了国统区爱国学生运动的第一声号角, 在全国范围产生了重大影响。
(2) “一二·三〇”运动
1946 年 12 月 30 日,为抗议驻华美军强暴北京大学先修班一位女生,以“抗议美军暴行!”“美军退出中国!”为基本口号的一二·三〇运动在北平爆发。
(3) “五二〇”惨案
① 1947 年 5 月 20 日,南京、上海、苏州、杭州地区 6 000 余名学生汇集南京,举行反饥饿、反内战、挽救教育危机联合大游行,遭到国民党宪警的镇压。同日,天津南开大学、北洋大学的游行学生,遭到特务殴打,许多人受伤。南京、天津的流血事件,便是震惊中外的“五二〇” 惨案。
②在中国共产党各级相关组织的领导下,“五二〇”以后,学生们提出了“反迫害”的口号,运动向着“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目标发展, 并迅速扩展到 60 多个大中城市,同工人罢工、教员罢教等各阶层人民的斗争汇合到一起,标志着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正式形成。
22.二二八起义(1947 年 2 月 28 日):台湾省台北市人民为反抗国民党当局的暴政、抗议反动军警屠杀市民,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又遭国民党 军警镇压。
23.中国各民主党派形成的社会基础及其性质
(1) 中国各民主党派形成时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分子;
(2) 它们所联系和代表的不是单一阶级,而是这些阶级、阶层的人们, 在反帝爱国和争取民主共同要求基础上的联合,是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
24.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的主要表现
(1)在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期间,各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同共产党一道,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共同努力;
(2)在国民党当局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后,民主党派中的大多数同共产党保持一致,拒绝参加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反对国民党炮制的“宪法”;
(3)民主党派的许多成员积极参加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
(4)在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并且取得节节胜利的形势下,1948 年初,各民主党派公开宣言,站在人民革命一边,同共产党一道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和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
25.1949 年 4月 21 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春学教育自考网 https://www.jschun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