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1956 年,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确立,中国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
2.《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1) 这十大关系, 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 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2) 意义:《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3.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6 年 9 月、北京)
(1)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
①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③党和国家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
①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
②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
③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3)中共八大的意义
中共八大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思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大会集中全党智慧总结提出的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成果,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
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容矛盾的问题》发表
1957 年 2 月, 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1) 毛泽东在中共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科学论断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面临的国内形势。
(2) 毛泽东在文章中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②这些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
③这实际上为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
(3) 毛泽东在文章中还概括提出了区分和处理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学说。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矛盾,前者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后者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决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
(4)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意义
它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共八大路线, 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5.1957 年 4 月 27 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 整风运动全面展开。这次整风运动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春学教育自考网 https://www.jschun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