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
1.“天人合一”起源于西周。提出“天人合一”的专有名称的是宋代的张载。
2. “天人合一”的含义
(1)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2)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3. “天人交胜”: 刘禹锡在《天论》中提出。他认为天与人各有各的作用。天的作用,人不能发挥,人的作用,天也不能发挥。人不能改变四季,天不能制定礼义。在自然方面,天胜过人;在社会方面,人胜过天。
4. “天人之分”:荀子在《天论》篇中提出来的,并无“天人相分”之意。
5. “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占有主导地位,给予中国文化及其发展以长远广泛的影响。
积极影响:
(1) 促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思维方式。(2)促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3)促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
负面影响:
(1) 思维方式过度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致使我们没有能经过近代的实验科学而进入现代科学。
(2) 过度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而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缓慢,在一个长时期内民族心理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
(3 )空想的理想主义使主观易于脱离实际,而不得不违心地去美化现实。
(4)“心性之学” 重体验,不重客观观察,把道德实践作为根本的实践活动,很难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春学教育自考网 https://www.jschun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