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
66.中国建筑主要有以下特点
(1)以木结构为主是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
(2)左右对称是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
(3)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建筑物中有着浓厚的思想观念。
67.中国古代建筑的人文性
中国古代建筑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最突出的是讲究秩序,注重等级。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位序观。在同一个建筑物组合中,建筑物之间的排列有着明确的正偏、内外之别, 这种区别象征着使用者的地位尊卑。这种带有礼制性质的建筑制度早在先秦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宫室制度就是当时的宗法礼制在建筑上的物化。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观念除了体现在布局方面之外, 还体现在建筑的烧模以及室内外的装饰、装修上。
68.中国古代艺术的致用精神
(1) 诗言志。“诗言志”作为一种艺术观念,最早体现在《诗经》的诗歌 创作中,而作为一个艺术命题,大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2) 文以载道。“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提出来的。周敦颐认为,写作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 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教化服务。
①强调文章服务于社会,并不是从唐宋时期才开始的。早在曹丕的《典论·论文》中,文章就被视为“经国之大业”。
②唐宋以后, 经世致用的文学观念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并在晚清时期形成了以龚自珍为代表的经世文派。
(3) 乐以教化。中国古代音乐历史悠久,并且从很早的时候就与道德教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孔子十分重视音乐的社会功用, 他把乐看成个人道德修养得以完成的一个重要阶段。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荀子也十分重视音乐的社会功用,他的音乐思想集中体现在《荀子·乐论》中。《乐论》说:“且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荀子认为,乐和礼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 乐的作用在于使群体和谐, 礼的作用在于使等级分明,礼、乐相互结合,才能规范人们的心灵。
69.《周易》是最早讨论言意关系的历史文献。
70.王羲之的《论书》对“意在笔前”做了进一步的补充:“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71.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反映作家渴望回归自然的典范之作。【《归园田居》《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72.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观念:中和之美、尚意追求、尊崇自然。76.“中和之美”审美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1) 中和之美受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和之美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所反映的思想情感不能超越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要发乎情,止乎礼义。
(2) 中和之美的审美观念在以后历代的文学创作中都得到了体现。屈原的《离骚》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忠而被谤的满腔悲愤,但最后还是抑制住强烈的情感,将悲愤转化为“上下求索”的动力。白居易的《琵琶行》诉说了自己被贬后所遭遇的社会黑暗和世态炎凉,最后将自己的哀伤和怨恨转化为遇到知音的欣慰。这些都是对中和之美的艺术原则的具体实践。
(3) 中和之美的审美观念对于促进中国古代艺术向着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其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发乎情,止乎礼义” 的教条,束缚了作家的思想,限制了作者真实情感的自由抒发,使得古代艺术的感染力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这是历史时代局限的必然结果。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春学教育自考网 https://www.jschun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