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
36.纵观 19 世纪末以来中国文化的现代趋势,就其思想的典型性、影响的重大和深远而言,首先是“中体西用论”,以后则是“全盘西化论”“儒学复兴论”与“综合创新论”三大文化思潮的互动。
37.贺麟糅合西方新黑格尔主义和陆王心学,倡导“新心学 ' 又在 1941 年发表的《儒家思想的新发展》一文中,提出“以儒家思想为本体,以西洋文化为用具”的主张,首次阐述了“新儒学”概念。
38.马一浮在四川乐山乌尤寺办的复兴书院,梁漱溟在重庆北碚金刚碑办的勉仁书院, 张君劢在云南大理办的民族文化书院, 是现代新儒学著名的“三大书院”。
39.1949 年以后,现代新儒学的中心转移到港台和海外。五六十年代是新儒学的鼎盛时期,代表人物为港台的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方东美等。
40.18 世纪趋向高潮的中西交流中,西方世界受惠更大的原因
(1) 从历史发展进程看,在 18 世纪,西方形成过一个了解中国、学习中国文化的高潮。法国汉学家谢和耐在其《中国文明史》曾有过简要的描述。
(2) 介绍中国的书籍有很多。如 1776 年法国出版 34 卷的《耶稣会士书简》、杜赫德神父的《中华帝国全志》、格鲁贤的《中国志》和《中国杂纂》。
(3)中国的养蚕和陶瓷技术大约在 1705 年传到欧洲,此外还有大量的花草树木品种。较早时期,中国的天花接种术经土耳其传到欧洲,它的降低病毒源毒力的治疗原则,启发了英国人种痘术的发明。
(4) 中国的科举制经介绍传到西方,法国大革命时曾实行过由考试选拔官吏的做法,这与中国的影响有关。
(5) 清朝対农业的高度重视,启发了法国的重农学派。
(6) 中国的审美观念也伴随着白色陶瓷家具、花园建筑术的传入,対西方施以相当影响。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春学教育自考网 https://www.jschun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