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皮鞋公司推销员甲和B皮鞋公司推销员乙均被派往太平洋某小岛寻找销路。一周后,甲向A公司报告:“在这里一双鞋也不会卖出去。因为这里的人从来不穿鞋。”乙向B公司报告:“我找到了一个巨大的皮鞋市场,我们的鞋销路会非常好。因为这里的人从来不穿鞋。”甲和乙对同一事实得出不同结论表明(ACD)
A.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B.人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
C.人的认识结果受主体影响
D.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表现为选择作用和重构作用
2.在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前,许多星球就客观存在着,但它们没有成为认识的客体。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后,它们就成了认识的客体。这说明(CD)
A.认识的客体具有整体性
B.认识的客体具有能动性
C.认识的客体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
D.认识的客体具有社会历史性
3.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表现在 (ABC)
A.透过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主体反映的超前性
C.主体反映的创新性
D.在人的头脑中再现出一个物质世界
4.黑格尔说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不如饱经风霜的老年人所理解的广泛和深刻。这说明了 (BCD)
A.认识来源于经验
B.在经验的积累中加深认识
C.认识的深刻性与经验的多少在一定意义上成正比
D.认识的深刻性与知识的积累有密切联系
5.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BC)
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D.理论对实践不起作用
6.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 ABCD)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7.“……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以上观点符合: (AB)
A.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的原理
C.发展的观点
D.矛盾同一性原理
8.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是知识的来源观点的有(ABD)
A.真正的心得一定是在路上得到的
B.笃行致新
C.知行统一
D.绝知此事要躬行
9.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ACD)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人类已能预测一切自然现象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10.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ABCD)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春学教育自考网 https://www.jschun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