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因为 (BCD)
A.认识对实践不起推动作用
B.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C.实践不断积累感性材料并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锻炼人的思维能力
12. 下列各项中体现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有 (ACD)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13. 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 (ACD)
A. 知行不可分割
B. 知行合一
C.知行相互促进
D. 行先知后
14.实践能检验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是因为它(ABCD)
A.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唯一桥梁
B.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能判定人的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
D.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15.解放后,我们按照李四光的学说勘探石油,在所谓“贫油”的中国发现了丰富的石油储藏。而在人口问题上,马寅初的理论长期未予重视,致使人口增长过快,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很大困难,这说明:(ABD)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C.以往的科学理论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D.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少走弯路
16.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这一事实说明( ACD)
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D.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
17.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是知识的来源观点的有(ABD)
A.真正的心得一定是在路上得到的
B.笃行致新
C.知行统一
D.绝知此事要躬行
18. 在认识活动中,情感、意志、欲望等非理性因素(ACD)
A.对认识活动起诱导和激发作用
B.决定理性因素
C.是认识活动的推动力量
D.同理性因素相互作用
19.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2008年10月24日在西昌发射中心成功升空。11月26日,“嫦娥一号”从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环月轨道传回第一张月面图片。“嫦娥一号”打得准、测得准、控得精,标志着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取得圆满成功。上述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BCD)
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把握规律,取得成功
B.科学实验是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D.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物质,而且还能反作用于物质
20.下列观点包含有唯物主义认识思想的是(ABD)
A.“由行而行则知,由知而知则行”
B.“闻见之知,乃物交而知”
C.“致知,是吾心无所不知”
D.“缘耳而知声,缘目而知形”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春学教育自考网 https://www.jschun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