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三、论述题
1.试论中国生产经济丈化的核心特征。
答: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的基础,是农耕自然经济。除此之外,还有牧业、林业和渔业等,它们在漫长的中国社会发展中,对补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我国历史上,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联系尤为密切。游牧民族迁徙多、定居少,他们没有办法和精苎积累更多的固定财富,但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创造。他们在骑马:苎马和用马拉车的技术—亡,有许多领先之处;他们常年迁徙,还起到沟通不同文化的作用。此外,他们对异地文化的吸收与共享,也造成J多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我国发达的农业文化在许多方面是受到了游牧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的影响的与农耕自然经济结合发展的经济形式,是官营和民营手I业伴随农产品的商品化所形成的市商贸易。从中国文化的整体看,是上层经典文化或中下层民俗文化,都是农业文明的历史产物。中国文化的诸多特性其核心特征就是农业文明。
2.试论我国南北方农耕生产的不同格局。
答:我国南方和北方的自然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水资源和灌溉条件不尽一致。因此,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摸索出了各自地区生态条件的生产习惯,创造了南北方农耕生产的不同格局。南方农业是稻作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耕培水稻,整修田埂、水渠,使用水车等。北方农业是麦黍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麦子、黍子、高梁、玉米、谷子、稗子、豆类,以犁耕为主和井、渠浇灌等。
3.试论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农耕文化的影响。
答:二十四节气文化,是我国南北农业区所共同发明的,也为两地所共同遵守。汉代以后,我国的官时和民时观念,都受到它的控制,统治阶级还把它当做礼制规范,向天下推行。每当重要节气来临,当朝皇帝都要亲自举行农耕示范仪式,表示启动全国的农耕生产。民间传承的二十四节气也深受官方的影响,如甘肃民间的“唱春官”民俗。两千多年来,我国农民按照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业生产生活,促进了农业社会的发展。
4.农业文化事象何以大都与岁时节令有关,试举例简述之。
答:农耕灌溉的季节性很强,需要严格地遵守岁时节律,因此各种农业文化事象大都与岁时节律有关。它们往往通过季节性的农耕仪式活动表现出来,并把此看成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例如,我国南北方各地在春分前后举行的开耕仪式打春牛,这一仪式在二十四节气确定之前就有了。先秦时由天子率公卿到郊外迎春,后来成了官民共同遵守的礼俗。从春种到秋收还有灌溉仪式、禳灾仪式。大灾之年向天抗争而举行驱虫仪式或祈雨仪式以向天要粮。秋季新谷登场后,要举行秋报仪式,迎神赛社、择吉尝新。入冬有冬藏仪式,感谢天地并祈祷来年丰收。其他以农业为本的文化形态也都对岁时变化十分敏感。
5.试述历代农书提出的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
答:①水土利用的统筹规划。提出整地、浇水、种植、施肥、收获和准备再耕一盘棋思想,指出关键在于控制人对自然资源的使用限度,农业经营不能违反自然规律。②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农作物的栽种不能孤立地看待,要协调好劳力、农具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注意如何选择雇工,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处世,如何持家等都是农业管理者应具备的知识。③“荒政”思想。全社会都要有居安思危的自觉意识,因为我国传统农业一直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故中央农政国策中应有“备荒”、“救荒”部分。《农政全书》提出,官方应吸取民间生物学抗灾法④人力胜天说。强调人的知识能力和奋斗精神,这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力足胜天”等。认为人的合理作为可以弥补自然资源的不足,巧种实干,可以取得人力胜天的成绩。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春学教育自考网 https://www.jschun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