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
17、就业—非就业的决策原则。(识记)
答: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成员是否参与劳动,以能否取得最大效用为决策原则。当制度劳动时间为t,工资率为w0,如果决策主体家庭成员处于就业—非就业无差异境界时,此时的工资率w0即为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当工资率大于w0,选择就业;当工资率小于w0,选择不就业。
18、最低劳动力供给价格。(识记)(课后13)
答:最低劳动供给价格的经济含义,实质上是指在某种工资率和制度劳动时间给定的条件下,劳动收入的增加能否补偿闲暇减少所带来的效用损失,即闲暇的效用与劳动收入的效用的相互替代关系。
劳动收入效用小于闲暇的效用,家庭成员不参与劳动;劳动收入的效用不仅能够替代闲暇的效用,而且能够提高效用水平时,家庭成员就要参与劳动。
如果家庭中已就业成员的劳动收入增加了,对家庭非就业成员的劳动参与存在着明确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叫做收入效应。
从存在既定的家务劳动时间的条件出发,家务劳动的存在对劳动参与产生负面影响。
制度劳动时间长度是影响劳动参与变动的重要变量。
19、劳动时间长度对就业决策的影响。(领会)
答:当制度劳动时间缩短、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劳动者的效用必定提高。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制度劳动时间缩短,在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原则的驱使下,将刺激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如果制度劳动时间缩短、劳动收入不变的话,工资率实质上是提高的,对劳动参与存在着正向的影响作用;反之,其他条件不变,制度劳动时间延长,效用水平降低,从而对劳动参与存在负向影响。
制度劳动时间缩短意味着最低劳动供给价格下降。由此推理可得出两点结论:
其一,其他条件不变,工资率不变,劳动时间缩短,劳动力供给增加;
其二,由于时间缩短,最低劳动力供给价格下降,在市场需求的作用下,就业就会增加。
20、教育、培训对就业决策的影响。(领会)
答:其他条件不变,只限于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较高回报的预期,人力资本投资对劳动力供给是负向影响。正是由于这种关系的存在,造成16~20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参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呈持续下降的趋势。
劳参率的生命周期是指劳动力参与率依年龄增长呈周期性变动的曲线。在平面直角坐标中,横轴取年龄或年龄组,纵轴为劳参率,将各年龄或年龄组人口的劳参率连接起来所得到的曲线,即为劳参率的生命周期。
男性劳参率的生命周期呈倒“U”形,青年与老年劳参率较低,25~55岁年龄段劳参率持续保持高水平,一般均在90%以上;男性劳参率总体水平比女性劳参率高。
女性劳参率的生命周期所呈形状比较复杂。多数国家和地区女性劳参率的生命周期呈“M”形。
21、(综合应用)劳动力参与率的长期变动趋势:
答:首先,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其次,女性人口劳参率呈上升趋势。
再次,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最后,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水平。
长期的变动趋势说明,男性成年人是稳定的高水平劳动力供给的主体。
所谓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经济周期与劳动力参与率的波动存在一定的联系。针对这种状况,研究者们提出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春学教育自考网 https://www.jschun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