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劳动环境与劳动保护统计
1、劳动保护的概念:劳动保护是指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在符合安全要求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保护劳动者免遭损害和不受损害的威胁,从而保证其平安顺利地进行劳动和作业。劳动保护工作,是为保障劳动者在生产和工作中的安全与健康,在法律,技术,设备,组织制度和教育等方面采取采取的一整套综合措施。
2、劳动环境与劳动保护统计的任务
1)第一,反映劳动安全保护与劳动环境治理的法规,政策,方针,规程和条例的贯彻实施情况,为研究,分析和总结贯彻实施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2)描述安全生产情况,观察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的开展状况,研究劳动生产的安全条件,计算和分析工伤事故的发生情况,说明工伤事故的规模和严重程度,探析工作事故发生的种种原因,提出减少和杜绝工伤事故发生的对应措施。
3)表明劳动环境治理及各项指标的达标情况,分析其对劳动者的影响程度。
4)反映劳动保护措施现状。
5)说明职业病的发生与发展状况。
6)反映女工和未成年工的劳动保护特殊措施的制定与贯彻实施情况。
3、劳动环境的含义:劳动环境是指在劳动和工作过程中,涉及到劳动者安全,卫生和劳动强度等的各种因素,如厂房建筑,通道,仓库和其他劳动场所的采光,通风,调温,调湿,除尘和防噪等安全卫生设施。它是保障劳动者在生产或工作中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和基础。
4、劳动环境的内容,劳动环境包括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工作环境中,影响劳动安全与劳动卫生的各方面的因素。
(1)生产过程因素,
1)化学因素,指生产性毒物和有害气体等。
2)物理因素,指气象条件,温度,湿度,振动,光污染,噪声和超声波等。
3)生产因素。指某些致害的微生物,致病的寄生虫等。
(2)劳动过程因素
1)劳动组织制度。如劳动时间,工作班次安排,工种配置和衔接和休息时间的规定。
2)工艺流程、作业安排和劳动强度。
3)劳动者身体器官与系统的紧张程度,如视力紧张,听力疲劳和肢体的疲乏等。
4)使用的劳动工具是否方便灵巧,以及体位状况等。
(3)生产环境因素
1)生产场所的设计与布局。如生产场地的选择,厂区整体布局和车场,作业地的布置安排。
2)卫生技术设施,如通风设施,除尘防噪声设施,照明装置及采光布置等。
3)安全防护设备和设施
(4)劳动者个人防护用品的发放,使用制度及实际贯彻实施情。4、4、劳动环境的分析和评价
(1)生产作业区绿化情况分析
1)树木花草覆盖程度指标,覆盖率=厂区林木花草种植面积:厂区占地面积*100%
2)按企业从业人员计算的平均每人拥有的绿化面积指标:平均每人绿化面积占有量=厂区林木花草种植面积:全厂从业人员数
(2)生产作业场地空气有害物质浓度的评价
1)空气含尘浓度的表示方法,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粉尘的质量数,以MG/M3表示。每立方厘米空气中所含粉尘的粒数,以粒/CM3表示。
2)超标倍数:超标倍数=空气实测浓度-法定最高标准浓度:法定最高标准浓度
3)超标率:超标率=超过允许浓度标准的样品数:实际测量的样品总数*100%
(3)生产设备完好状况的分析
1)生产设备完好程度指标:设备完好率=技术完好的设备数量:已安装设备数量*100%
2)生产设备发生故障停开程度指标:设备故障发生率=生产设备故障停开台时:生产设备制度开台时*100%
(4)劳动保护防护设施达标分析:达标率=符合标准的检查点数:实际检查点总数*100%
(5)个人防护用品的发放与使用分析
1)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发放状况指标
按发放品种计算,个人防护用品发放率=防护用品实际发放品种数:防护用品应该发放品种数*100%
按发放人数计算:个人用品发放率=防护用品实际发放人数:防护用品规定发放人数*100%
3)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实际使用情况指标: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率=实际使用防护用品人数:领取防护用品人数*100%
5、劳动保护措施的分类
(1)安全技术措施
(2)工业卫生技术措施
(3)辅助房屋及设施,如淋浴室,更衣室,消毒室,室外作业取暖保温设施,女职工卫生室等六项。
(4)宣传教育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春学教育自考网 https://www.jschun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