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
31.诚信是中华民族所极力推崇的美好品德之一。“诚”有多种含义,如诚实、诚恳、忠诚等,但其核心意义是真实而不虚妄。与诚密切相关的是“信”。“信”也有真实的意思,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信有两层含义,一是讲信用, 一是信任。
32.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包括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谦和礼让、真诚有信,还 有智勇、自强、好学、勤俭、质朴等。
33.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内涵
(1) 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圣贤。圣贤包括两个层次的人格追求,即圣和贤。圣指圣王,主要是最高统治者所追求的人格目标,其典范人物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贤指道德修养较高的人, 是一般士大夫和普通百姓所追求的人格目标。贤人在儒家经典中通常是用“君子”一词来表示的。
(2) 仁是君子之所以称为君子的根本标志,君子除了有仁和礼之外,还要有智有勇,有信有义。君子能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君子乐于“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团结他人而不结党营私。君子安贫乐道,有高尚气节。
(3) 儒家还特别强调君子本来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不是不可企及的,这就激励世人积极进取,朝着理想人格努力奋斗。
34.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三大基本特征
(1) 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
古人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
①孔子认为,治理国家,除了使人口增加、百姓富足之外,还要加强对人民的教育。
②孟子明确提出“善政”不如“善教”的教育观点。
③墨子则从“兼爱”的立场出发,指出劳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人民受不到教育,是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原因。
④汉代的贾谊则把教育的地位提到了“政之本”的高度。
⑤董仲舒认为教化的作用远远大于刑罚。
⑥孔颖达充分肯定了教育在营造社会良好道德风尚中的重要作用。
⑦朱熹强调国家办教育应“以明人伦为本”,将重视教育的眼光投向了未来。
(2) 强调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
①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加强后天的教育,对于人的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②荀子认为,人的本性都是恶的,世上之所以有君子、贤人,是后天教育改变了他们的本性,使他们由性恶变成了性善。
(3) 主张德育和智育相结合
①将德育和智育相结合,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射、驭、书、数。
③据《说文解字·叙》说,周时的启蒙教育是以“六书”为先的。
④中国古代教育是反对偏执一方,主张德育和智育并重。
35.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
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集中反映在《礼记·大学》关于“大学之道” 的论述中。《大学》开篇明确提出了当时大学教育的三大纲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 “明德”,就是要求人们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使自己始终保持向善之心。
(2) “亲民”。人不仅要保持向善之心,而且还要将这种向善之心推广开来,去亲爱广大的民众;反映在政治上,就是儒家所倡导的仁政思想。
(3) “止于至善”,也就是要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这是儒家对教育所提出的最高目标。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春学教育自考网 https://www.jschun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