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
36.《大学》提出教育的八个步骤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7.《大学》把“平天下”作为整个教育程序的最终阶段。
38.儒家的重要典籍“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指《诗》《书》《礼》《易》《春秋》。
39.中国古代教育的教学思想
(1)因材施教
①因材施教,就是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 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使受教育者能够各尽其才。因材施教的最早实践者是孔子。
②孟子也十分强调因材施教,他认为,人的天性是相同的,但由于后天的修养不同, 便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个性差异, 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③唐代的孔颖达继承了这种思想,提出了“师当随材而与之”的教学主张。他认为,教学不能按教师的主观意愿行事,而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决定教授的内容和进度。
(2)启发诱导
①启发诱导是一种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孔子特别善于运用这一方法, 曾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还要求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用启发式教学教育学生。
②孟子也很注重启发式教学, 他用射箭作比, 说明教师只能对学生启发诱导,而不能包办代替。
③朱熹对启发式教学有进一步深人的见解。他认为, 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又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他特别强调教师在启发式教学中的重要性,认为教师如何有效地启发学生去主动思考是启发式教学成功的关键。
(3) 学思结合
学思结合就是要将学习和思考这两个环节密切联系起来, 既重视学, 又重视思。学思结合的原则也是孔子最早提出来的。他说:“学而不思则 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名言是对学、思之间密切关联、不可偏废的关系的恰当概括和总结,成为后世教育者一直尊奉的法则。后代的朱熹、王夫之等也都在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上有进一步的主张。
(4) 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是指教和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教学相长”的命题是《礼记·学记》首先提出来的。
40.春秋时期编成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创作年代历经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大约五百多年, 共分风、雅、颂三部分。《诗经》所创造的赋、比、兴的手法奠定了中国诗歌审美体系和抒情模式的基本格局。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春学教育自考网 https://www.jschun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