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春学教育自考网! 自考在线咨询网站地图
首页 > 复习备考

江苏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章节复习资料(53)

来源:春学教育自考网2021-05-08 08:39:09浏览量:628

  第六章 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

  24.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直呼其音。避讳之风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 直到民国以前才被废除,前后长达两千年。

  25.中国语言禁忌中进行避讳的主要方式

  (1)通过字形进行避讳的有缺笔、拆字、删字等。

  (2)通过字义进行避讳,指用同义、近义字代讳字。

  (3)通过字音进行避讳,指通过同音字、近音字代替讳字。

  26.在语言和客观实际的关系中,传统语言观特别重视语言的社会功用价值。

  27.“名实”之争

  (1) “名”即是指名称、词语,“实”是指“名”所指示的观念、实际。最早提出“名实”问题的是春秋时代的孔子。

  (2) 孔子之后的先秦学者,如尹文子、墨子、荀子等也对“名”“实” 问题发表过看法,其中荀子提出的“约定俗成”理论第一次阐明了语言的社会本质,正确地说明了词的意义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3) 始终关注语言的政治伦理作用和社会实践作用。人们纷纷把语言和政治伦理关联起来,阐释对语言社会功用的认识,如汉代毛公在《毛诗序》中强调诗歌和政教的关系,称“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的看法。汉代刘向在《说苑》中就说道:“出言陈辞,身之得失,国之安危也。”

  28.中国人的修辞观

  (1) 古人重视语言的政治伦理价值和认识世界的价值,必然导致对言语修辞的关注。比如《论语》:“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以言过其实为可耻。

  (2) 为了内容表达的需要,人们特别注意语言的传达效果。孔子是山东人,他平时说的大概是山东话, 但他在读《诗经》、《尚书》的时候、在行礼的时候,使用的是“雅言”。

  (3) 为了取得好的语言传达效果,古人还特别重视说话的场合、说话的对象、说话的时机、说话的分寸。荀子:“言而当,知也。”

  (4) 在言语形式方面,一向存在着追求质朴和追求华美这一对矛盾。质朴——“辞达而已矣”(孔子),华美——“夫文体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曹丕)

注:详细内容及信息以各省教育招生考试院为准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春学教育自考网 https://www.jschunxue.com/

本文地址:https://www.jschunxue.com/fxbk/3710.html

春学教育自考网报考中心
江苏自考准考证打印系统
春学教育自考网报考中心
春学教育自考网报考中心

江苏自学考试倒计时

000

12680
章节练习-知识点精讲练习
300
历年真题-摸清出题思路、方向
268
押题模拟-考前两周押题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