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春学教育自考网! 自考在线咨询网站地图
首页 > 串讲试题

2021年7月江苏自考本科《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16)

来源:春学教育自考网2021-04-30 10:11:56浏览量:784

  第二章

  11.两汉儒学独尊为什么会养成一个士大夫阶层?

  答:两汉儒学独尊是从汉武帝时开始的,从这时起,儒学之士利到了提拔和重用。特别是从元帝以后,经学兴盛,儒学起家的士人:始分享国家的权力和利益。东汉时已形成“累世公卿”的局面,许当家族的成员连续数代以“家学”做三公的官,儒学之士更是庞大官食机构的骨干力量。这个阶层逐渐形成一种联系紧密的以家族为中寸的地方势力,达官一般都是经师,想人仕的人必须向他们习经术,僚之间渐渐形成“门生”关系;作为地方官又可以聘用属吏,“故吏”系得以形成。汉末许多割据一时的诸侯都有这样的私人联系为仍托,如袁绍集团等。这个阶层与外戚和宦官比是社会的“清流”,是下的人望,影响力很大;他们也极其风流自赏,特别注重自己的身仑和门第。而魏晋以后的门阀制度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12.试述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后果。

  答:统一西晋王朝的旋生旋灭,是大一统帝制文化阶段性走到上头的结果。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乱”,但更深层的原因房东汉以来世家大族的势力膨胀,根本妨碍着统一王朝的稳固。从司观上看,作为王朝官僚阶层主干力量的世家大族,未必有意地要夕裂,充其量只是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但问题出在这个阶层由于获得了太多的既得利益而变得无所作为、精神腐朽。自从曹丕实行“九晶中正制”以来,已经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由于这个阶层高官厚禄可以世袭,带来的多是腐败的后果。这后果主要有两点,一个重要表现是士人的不恤国事,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奢侈腐朽。而奢侈的生活要维持,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千方百计地搜刮民财,贪污受贿之风大行其道。国家如何不亡。所以,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其后果就是:从西汉重儒术起,几百年培育起的一个对维系社会政治有重要职责的阶层,到汉晋之际,已经被权力腐蚀,负不起它应负的政治责任,因此,西晋灭亡是必然的。

  13.试述南朝政治及士族文化。

  答:南朝自东晋始,东晋是世家大族势力获得更大发展的时期,高门大族完全掌握了政权。东晋得以立国很大程度上是世家大族抬举”的结果。东汉以后,是士族操纵地方权力,经西晋到东晋,中央权力几乎都操纵在大族手里,所谓“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大族在政治及其他方面的得势更助长了他们的门阀观念,士庶之别,判若云泥,高门与寒庶,不相来往,不共交游,更不可能通婚。连皇帝对此也无可奈何。极盛必衰,大族的炙手可热,埋下了衰亡的根子。一个表现是在政治事务上变得极其懒惰,当官一定得是清闲的,任何忙碌的官职通通不干;久之必然实权旁落,寒族势力趁机崛起。高傲的世家大族有一个心理依据,即他们是书香门第。当他们在政务上懒得多问时,他们就把大量的热情投入到文人的雅事之中,越来越把注意力集中于学术、文学和艺术,同时也越发放浪形骸。这些在他们都是风流自赏、向社会自明身份的凭藉。实际上,当世家大族把政务实权避让出去的同时,也更牢固、更出色地把文化大权操纵在自己手里。这个权力,即使在士族政治失势时也基本没有跌落。因为寒门势力在政权上可以得势,但他们不能不与士族合作,在文化方面不能不向士族看齐。所以,南朝的寒门就是当了皇帝,也不忘当诗人,把土子召集在身边,附庸风雅地吟诗弄赋。即使在政治上失势的士族分子,越来越像文丐,但全社会地“尊重文章”却一天也没碱色。唐代诗歌的鼎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南朝的风尚拖带出来的。

  14.试述永嘉之乱后开发江南的过程。

  答:永嘉之乱后上百万的北方农民迁移江南,为江南的开发带来了生力军。北方在经历着社会经济的倒退时,南方却获得了大开发酌机会。朱大渭在其《六朝史论》中曾这样描述魏晋以后南方的开发情况:直至两晋,汉族和汉文化在南方的发展,还只是限于长江流域的沿岸,以及从荆州南下,通过湘州(今湖南)逾五岭而至广州的交通绒上,以及以广州为中心的一些点线。东晋时北方人大量地南移,再经过宋、齐、梁、陈四代,南方的开发逐渐扩展开来。大体上从长江中派向南,湖南的湘水流域,江西的赣水流域,广州的珠水流域,都得到深度的农业开发,并且连线成面。此外,四川的中部与北部,长江以北的淮河、汉水流域,也都获得了相当程度的开发。不过,开发最深入经济水平最高的还是长江下游地区,如太湖流域,今浙东绍兴、上虞地区等。随着农业经济的开发,商业经济也得到较大的发展。南朝的都城建康(今南京市)及军事重镇荆州和益州都是当时重要的城市,在一些城市的门外,还兴起了草市,显示着商业经济的活跃。四通八达的长江水运则成为南朝经济交流的纽带。以上就是永嘉之乱后开发江南的过程。

  15.试述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

  答:佛教产生于印度,约在两汉之交传人中国。汉武帝通西域,中国与中亚的道路打通,佛教也从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到东土。最早传人的教义是小乘教派的《四十二章经》,而早期的传教者为西域胡僧。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十分迅速,到三国时,据载在今徐州一带就有成千上万的信众。也大概从三国时期开始,中国人有了正式的出家人,以后人数迅速增多。到了魏晋之际,佛教教义已经以大乘经论为主。大体而言,魏晋南北朝佛教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大阶段:前期以般若学为主,代表人物早期有道安,之后有鸠摩罗什及其学生僧肇;后期以涅檠学为主,代表人佛教在南北朝的发展,是有南北之分的。在南朝,皇帝和士族对佛教都有极大的热情。皇帝信佛以梁武帝为最甚。他曾经四次出家,大臣每次都用上亿的钱把他赎回。此外如齐代的竟陵王萧子显,世家大族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庐江何氏等,都崇奉佛法。不过,南朝士人信佛的特点是“偏于谈理”,这实际是延续了玄学清谈的习惯,他们喜好的是佛教所含的哲理部分;对儒、释、道三家义理往往喜欢作调和之论。南朝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基础,所以在接受外来宗教时显出鲜明的本土色彩。南朝虽然也大兴佛法,但舍身出家的人相对北方而言数量要少得多,而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的冲突一般也只表现在理论上。北朝人信佛的特点是“偏于教”,其含义是北朝人的信教重在照佛教所说的去修行,以摆脱轮回,所以特重禅法。这与北朝多内迁的新兴民族有关,这就使佛教普遍深入民间。南朝信佛喜欢兴建寺院,北朝则喜欢立塔造像。建寺院是重视僧人,以便与之论理谈玄;造佛像则重在礼佛敬神,或往生安乐之士,或求当世福报等。出家在生命的层次,可以摆脱六道轮回;在现实层面,可以摆脱沉重的租税赋役,所以]C朝僧人特别多。到北魏末朝,僧人已经多达两百万人,占当时人口的十分之一。由于大量的人口成为佛教徒,使国家既缺少兵源,又缺少税源,大量的土地也被控制在寺院手中,形成寺院经济,直接妨碍了国家利益。所以,在北朝出现了两次大规模地灭佛,一次是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一次是在北周武帝宇文邕时期。不过像北周武帝的灭佛,主要在于富国强兵,因而所谓的灭佛实际是只破僧寺,不反教理。

注:详细内容及信息以各省教育招生考试院为准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春学教育自考网 https://www.jschunxue.com/

本文地址:https://www.jschunxue.com/cjst/3544.html

春学教育自考网报考中心
江苏自考准考证打印系统
春学教育自考网报考中心
春学教育自考网报考中心

江苏自学考试倒计时

000

12680
章节练习-知识点精讲练习
300
历年真题-摸清出题思路、方向
268
押题模拟-考前两周押题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