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11.随着历史前进,我国的饮食文化有何变化?
答:我国传统饮食文化大都以家庭为单位,两三甚至四五代共同进餐。50年代后期的大食堂制,较大地冲击了传统饮食文化。60年代后又恢复家庭单位饮食传统。80年代后核心家庭增多,两代共餐的现象较为普遍,且倾向于快捷。逢年过节,各家大都回归传统饮食的习惯。
12.试论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
答:服饰文化不可能是纯审美装饰性的,它虽然与本民族的自然性格有关,我国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其标志包括①环境标志。中国服饰与文化的关系,首先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差异大,服饰的单、夹、皮、棉各有地理与季节气候要求。服饰要随地理、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更换。②性别标志。原始服饰之性别标志是各自遮蔽性器官部位。进入封建社会以后服饰附会阴阳五行学说,男为阳,女为阴,故男子服饰鲜亮,女子服饰相对暗淡。今日之性别标志大部分表现在样式、色彩、形体等方面。③体型标志。主要根据人的高矮胖瘦制作并设计图案。④年龄标志。根据不同年龄设计样式、色彩、制作方法和用料等。这里既有生理原因也有心理原因。
13.试论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恙。
答:和自然范围内服饰标志一样,它同样脱离不了本民族传统农业社会所形成的文化观念的影响。其标志包括①信仰标志。在服饰方面主要反映在图案绘制上,表现神的信仰或图腾信仰,例如天子服饰的龙袍,龙、风、麒麟图案象征尊与贵,天体云霞图案象征吉祥等。女子附属装饰品必含有信仰标志,其簪花、插花都有镇邪驱祟之意。②阶层标志。随着社会等级制的产生和发展,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在服饰上就显示出来。在封建社会中,服装色彩有明显的阶层性。黄色为皇家标志,紫色为达官贵人之标志,平民百姓之标志色为灰与蓝。在服装面料上,葛麻与丝绸标志贫与富等。③仪礼标志。我国传统的人生仪礼中,如诞生、成年、婚嫁和丧葬,这四次重大仪礼要进行换装仪式。幼儿生下后着装、挂锁,以示长命无恙。成年男子要“加冠”、成年女子要“加笄”以示成熟。婚礼是建立夫妻关系的仪礼,服饰、装饰喜用红色,红色是血色,以示血亲关系之相传。丧礼表达了中国人的敬祖观念。丧服的种类较复杂,有一套严格的区分亲疏的丧葬等级制度。我国古代之丧服有五种(称五服)。这五种丧服以麻布的粗细和制作的粗细来区分着装者的地位亲疏④政治标志。服饰还敏感地反映着政治制度,古代统治者在建立政权时,大都制定相应的服饰等级制。古代完备的政治制度是包括服饰制度的。唐初的“武德令”规定了上至帝王后妃,下至文武百官及其妻女的全部服饰,条款十分详细。至今某些部门的着装仍有相应之规定⑤职业标志。社会分工促进了职业的发展,职业服饰依从职业的便利并随之复杂化。工、商、宗教等之服装有别。文臣武将、学生士兵服饰之不同早就有所区分。近来服饰的职业标志在某些行业渐趋淡化,如运动服成了休闲服,猎装也成了时装等⑥审美标志。我国农业社会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审美观念,如古朴美、稚拙美、单纯美、自然美等。上层审美观与下层审美观有对立成分,也有交叉成分。但服饰不可能是纯审美、纯装饰性的,它脱离不了自然与人文的影响。
14.如何理解行旅文化的两个组成部分?
答:交通行旅是随着人类的迁徙、运输和沟通的需要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从徒步到今天的海空运载,经历了漫长岁月。因之可以说一个民族的发达程度,可以用交通的发达程度来衡量。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把家庭看成生命安全的庇护之地,把家庭所在地当成“故土”依恋。一旦离家外出,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和孤独感。因此,我国的交通行旅文化就显示其复杂的内容来:一是民族文明的发展、前进;二是各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各种文化心结。
15.试述中国家庭结构的文化要素。
答:我国传统封建社会中,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重心的家族体系,姻缘关系服从于血缘关系。家庭成员的地位在血缘关系中寻找,具体可以分为血缘九族制和血亲五服制。孝祭的规定是五服以内是近亲,五服以外是同宗。在中国传统的混合家庭中,孩子不属于夫妻而属于家族。家庭成员的作用也是由血缘家庭决定的,以男性为中心进行权力的传递和财产的继承。家长的社会地位及权力由长子继承。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春学教育自考网 https://www.jschun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