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春学教育自考网! 自考在线咨询网站地图
首页 > 复习备考

江苏自考人力资源统计学科目复习资料(5)

来源:春学教育自考网2021-04-12 14:18:53浏览量:750

  第三章 生活日分配统计

  1、生活日分配的概念

  (1)一天24小时是最基本的时间单位。所谓生活日分配,是指人们在一天的时间中所从事的各种活动耗费的时间分布状况。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所耗费的时间在总量上等于生活日的时间总量。时间分配又称时间构成,它受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制约,同时又受到生活习惯,传统风俗,道德信仰等因素的影响。生活日分配不仅反映时间的分布状况,也反映了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生活的具体内容。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与文明的重要指标。

  (2)生活日分配的基本方向:用于从事有酬社会劳动的时间,称为工作时间;用于从事其他活动的时间称为非工作时间。这种分类是生活日分配的基本分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学研究生活日分配的基本出发点。生活日时间分为两大类,既有利于研究工作时间利用状况,为节约时间,提高劳动效率提供依据,又可通过对非工作时间的研究来反映劳动者生活水平的变化和整个社会的进步。

  2、生活日分配统计的任务

  (1)为企业基础管理活动提供资料,企业的基础管理活动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得以进行的必要前提。

  (2)为企业合理分配劳动报酬提供依据。在我国,按劳分配是分配劳动报酬的基本原则,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的多少取决于其所提供的劳动量的多少。

  (3)为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提供依据。在有限的劳动时间内尽可能地减少各种时间浪费是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4)反映劳动者努力学习专业技术,提高个人素质的情况。在现代化生产条件下,生产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人们要适应不断提高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技术素质。

  (5)着重研究闲暇时间的变化,反映社会进步的情况。闲暇时间的多少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6)根据社会需要着重研究一些特殊群体的生活日分配情况。不同的社会人群由于其工作性质,生理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其生活日分配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3、工作时间的概念

  (1)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从事有酬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本书特指劳动者在单位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的时间。从范围上讲,工作时间不包括为上班而必须同耗费的路途时间和午休时间,工间操作时间应包括在内。也不包知自愿留下做好事而耗费的时间。

  (2)工作时间的计量单位。一切核算的前提是计量单位,工作时间的核算也不例外,工作时间的计量单位一般为工日和工时,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如:在制定劳消耗定额和核算单位产品劳动消耗量时,也用分钟作为劳动时间的计量单位。一个劳动者工作一个轮班时间,称为一个工日,一个劳动者工作一个小时的时间,称为一个工时。

  4、工作时间的构成及核算

  (1)日历工日,企业日历工日是表示其劳动者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利用的工作时间的自然极限,它是计算期内的日历天数中每天企业实有劳动者人数的累计。:日历工日=计算期企业劳动者平均人数*日历天数

  (2)制度公休日,制度公休日是法律规定的劳动者应该享有休息权利的时间,它包括每周两天的公休日和全民节假日,如新年,春节,五一节和国庆节等。制度公休=计算期企业劳动者平均人数*制度公休天数。

  (3)制度工作日。制度工作日表明企业劳动者应该工作的劳动时间总量,是企业最大可能利用的工作时间,是考核企业工作时间利用是否充分的标准。制度工作日=计算期企业劳动者平均人数*规定工作天数或=日历工日-制度公休日

  (4)缺勤工日,企业劳动者在规定的工作日,由于其个人原因,全天未上班,称为全日缺勤。计算期内,因病,事。伤及旷工等全日缺勤的人数的累计,就构成了缺勤工日。缺勤工日又被称为全日缺勤工日=【(计算期每天全日缺勤工日)

  (5)出勤工日,企业劳动者在规定的工作日,每天按要求实际上班工作的人数累计即为出勤工日=制度工作日-缺勤工日

  (6)停工工日,企业劳动者在出勤后,由于企业行政的原因,如停电,停水,停气,机器故障修理,任务安排失常等,不能全日作业或工作的,称为停工。停工工日=【计算期每天处于全日停工的人数】

  (7)非生产工日,企业劳动者出勤以后,执行国家或社会义务,或企业指定从事其他本职工作以外的非生产活动的时间,即为非生产工日,如参加社会性的抢险救灾活动,参加各种非业务工作的会议,参加人民代表选举,听英模报告,参加各种学习和培训等。劳动者停工后从事非生产活动,不计入非生产工日,仍按停工工日处理,非生产工日的计算=〖(每天全日从事非生产活动的人数)

  (8)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企业劳动者在制度规定的工作日内,实际从事本职工作的时间,被称为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在计算时,只要在出勤工日内实际从事本职工作,无论是否达到一个工作轮班的时间,都按一个工日计算。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是工作时间构成中最重要和核心的部分,这个工作工日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企业劳动者的工作成果与工作效率。制度内实际工作日,等于计算期内每天实际工作人数之和,制度内实际工作日=日历工日-制度公休日-缺勤工日-停工工日+停工被利用工日-非生产工日

  (9)加班工日,企业劳动者在规定公休日实际从事生产性工作满一个工作轮班时间,被称为加班。每个公休日加班的人数之和,即构成加班工日,实际公休日=制度公休日-加班工日

  (10)全部实际工作工日

  企业劳动者在计算期内实际从事工作的全部时间,即为全部实际工作工日,它包括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和制度外用公休日加班的时间,全部实际工作工日=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加班工日

  5、工作时间利用利用程度分析,

  要了解企业从业人员或职工的工作时间利用状况,除了核算工作时间的各种相关绝对量指标外,还应在此核算的基础上,计算企业工作时间利用程度指标,分别从各种角度与层面,观察,分析和评价企业的工作时间资源的利用状况及共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1) 工作时间利用基本分析,研究企业工作时间的利用,须建立基基本分析指标体系,包括出勤率,出勤时间利用率和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等。

  1) 出勤率,出勤率是指在制度工作时间内,企业人员实际出勤到岗时间所占的比重,是表明劳动者在应出勤时间内,实际出勤上班的程度的基本指标。出勤率=计算期出勤工日:同期制度工作日*100%

  2) 出勤时间利用率,出勤时间利用率又称作业率,是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与出勤时间的比率,它表明企业劳动者出勤后,真正用在生产作业上的程度。出勤时间昨用率=计算期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同期出勤工作日*100%

  3) 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制度工作时间是最大的应该利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时间。计算这个指标有助于分析与评价企业的应利用的工作时间的利用程度,其利用充分与否是和缺勤,停工及非生产等占用的时间有直接关系的,这些损失时间越多,实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时间就会减少。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计算期制度内实际工作日:同期制度工作工日*100%

  4) 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出勤率和出勤时间利用率,三者之间存在着经济联系,它们之间有着对等的数量关系,用关系式表示为: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出勤率*出勤时间利用率

  (2) 工作时间损失分析

  1) 工作月制度天数利用程度

  2) 制度工作日长度利用程度

  (3) 工用时间损失的经济分析

  1) 对企业产生影响的分析

  2) 企业人工费损失分析

  3) 企业工资损失分析

  (4) 加班加点程度分析

  1) 加班加点比重指标,计算在全部实际工作时间内,加班加点所占的比重:加班(加点)比重=加班(加点) 工日:全部实际工作工日*100%

  2) 加班加点强度指标,加班加眯时间与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相比,可以得出平均每百个单位实际工作时间发生的加班加点时间,反映出加班加点现象的发生强度。加班(加点)强度=加班(加点)工日: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100%

  3) 加班加点的工资支付分析,加班加点多支付的工资=加班加点时间*平均工资*相应的倍数

注:详细内容及信息以各省教育招生考试院为准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春学教育自考网 https://www.jschunxue.com/

本文地址:https://www.jschunxue.com/fxbk/2963.html

春学教育自考网报考中心
江苏自考准考证打印系统
春学教育自考网报考中心
春学教育自考网报考中心

江苏自学考试倒计时

000

12680
章节练习-知识点精讲练习
300
历年真题-摸清出题思路、方向
268
押题模拟-考前两周押题测试